理论观点

陈宝生: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

14-03-2018



——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宝生

(2017年12月23日)

 

        这次咨询会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新征程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引导高等教育工作全面进入十九大的时间频道、思想频道和行动频道,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境界。昨天下午,延东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给这次会命了题、定了调,对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了部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的发言都很好,为树立学习标杆、育人标杆、奋进标杆、党建标杆开了好头。下面,我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延东同志讲话要求,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做好明年高等教育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高教战线

         党的十九大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党和国家事业新征程的一次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大会最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就是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大会一闭幕,教育部立即启动教育“奋进之笔”行动,对学习贯彻落实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整个教育战线积极行动,学起来、教起来、传起来、研起来、干起来、实起来,学习热潮持续不断。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要按照总书记要求,要往深处走,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要大剂量的灌输。尽快形成规模,规模要大,剂量要大,这是我们占领阵地、武装头脑、教育学生、推动工作的重要方面。要强化精准要求。在教学、研究、阐述时要全面、准确、科学地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本质特征、历史地位。要融合式贯彻。学习贯彻工作要和学科建设深度融合,以思政课为主体,将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教育思想的任务覆盖各个学科,学以致用指导工作,不能机械式拼接。要深层次结合。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我们巡视整改及当前工作深层次结合起来,这要成为高校领导班子的基本任务、高校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这里,我以“五个对照学”为题,就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谈点意见。

        (一)对照历史方位学

        历史方位和战略目标决定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指明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坐标。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教育事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目标发生了战略性转变。正像总书记深刻论述的那样,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所承担的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神圣,所肩负的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大,所要完成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艰巨。也就是说,目标更高了、任务更硬了、时间更紧迫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可以说,成就是全方位、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根本性的。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发展阶段、类型结构、舞台坐标都呈现出新的格局。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对教育事业的总体部署,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以更大力度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崭新面貌,面向新时代、赢得新时代、引领新时代。

        这里,我重点讲一讲新时代加强党对高等教育领导的问题,也就是高等教育的方向性。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最本质特征,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一是要增强党对高等教育的政治引领力。政治引领力主要体现在把好方向上,重点是确保党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确保这一点,就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做到“四个坚持不懈”(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归结起来,就是要切实增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自觉性坚定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道路。二是要增强党对高等学校的人心凝聚力。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高校是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做好高校知识分子工作,是新时代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最重要方面。党带领人民开创伟大事业,离不开知识分子,需要他们作出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如何进一步凝聚知识分子人心,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我们要在坚决保障知识分子利益的同时,加强教育引导,注重精神激励,着力塑造新时代高校知识分子的高尚精神品格。在座的同志,都要切实提高同知识分子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要引导、激励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心无旁骛地潜心教学科研,不断攀登创新高峰,努力培养有为人才,在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三是要增强党在高等学校的组织动员力。我们党的组织动员力是举世公认的,这种能力源于强大的组织体系,源于得力的干部队伍,源于严密的组织纪律,这也是这么多年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和高校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教师队伍、干部队伍带好,把阵地特别是意识形态阵地抓牢,把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强,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使整个学校人心顺畅,不断形成干事业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对照主要矛盾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看,不平衡既有供给侧方面的、也有需求侧方面的,既有高等教育内部的、也有高等教育外部的,既有高校之间的、也有区域之间的;不充分既有阶段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既有质量方面的、也有数量方面的,既有高校自身办学水平方面的、也有整个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方面的。比如,一些省市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而有的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远低于平均水平;我们现在高校的投入总量看起来不算小,但生均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整体上看,我们的高等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距离,还不能充分满足老百姓不断增长的对优质多样高等教育的需求。当前,要着重解决好高校区域布局、学科专业结构、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等方面不平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支撑引领创新发展的能力、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的能力等不充分的问题,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真正由做大转向做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需求。

        这里,我重点讲一讲高等教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也就是高等教育的人民性。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必须把人民要求放在第一位,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一是提供更多有选择的高等教育。重点是解决够不够和能不能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看我们的高等教育为人民群众提供的选择够不够多样,能不能体现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的要求。二是建成更有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当前,出国留学热仍在持续升温,还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这既是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高校还不能满足老百姓享受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老百姓会用脚选择让孩子去哪里读大学,到国外去?还是坚定地选择我们的大学?这一点,很现实。三是开创更有特色的高等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特色成为高校发展的制胜法宝。如果我们的学校都是一个版本克隆出来的,老百姓就不会满意。四是发展更加公平的高等教育。“一个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要求我们把眼光聚焦中西部地区,以更高的目标、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推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红利。

        (三)对照奋斗目标学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描绘了令人憧憬的宏伟蓝图,为几代人的强国梦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高等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我们要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

        这里,我重点讲一讲高等教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也就是高等教育的引领性。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校必须做到四个引领:一是政治引领。高校要切实加强政治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又红又专,成为全面从严治党、以党建促发展的典范,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二是产业引领。高校要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促进新产业蓬勃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新业态迅速成长提供牵引动力。三是文化引领。作为科学知识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先进思想的重要发源地,高校要成为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和领航员,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辐射引领和服务支撑的重要使命,通过思想文化引领社会进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是教育引领。总书记要求,全国高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高校要努力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先锋队,引领中国教育创新发展。

        (四)对照阶段任务学

        十九大到二十大这五年很关键,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第二个百年的重要开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实施“七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十八个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法治中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人才强国、学习大国),这些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硬、更紧迫的任务和要求。高等教育如何发挥好基础支撑与动力引领作用,为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更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尤为迫切。

        这里,我重点讲一讲服务国家发展的问题,也就是高等教育的支撑性。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最根本的发展逻辑,也是我国高校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地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融入产业进步,通过输送高质量人才和输出高水平成果,为国家发展提供支撑保障。要立足现实,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备国家所需,源源不断的输送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比如,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服务竞争力中国;加快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服务健康中国;加快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服务幸福中国;加快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服务法治中国;加快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服务形象中国;加快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服务科学中国;加快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急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总之,高校必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抓紧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国家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

        (五)对照国际坐标学

        当前,中国正在大踏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高等教育也开始冲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方阵,开始与国际高等教育最新发展同频共振。追赶与超越、借鉴与自主、跟跑与领跑交织交融,世界高等教育开始倾听中国声音,开始融入中国元素。

        这里,我重点讲一讲教育自信的问题。讲自信,是由我们的优势和前景所决定的。一是实力优势。经过建国68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们已建起了一整套相对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支撑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高校在全球排名整体大幅提升,开始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工程教育加入“华盛顿协议”,质量实现了完全国际实质等效;用中国标准、中国方案对俄罗斯顶尖大学进行评估认证,中国标准开始得到世界认可)。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的制度、道路是对的,我们有了实实在在的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力和底气。二是人才优势。我国有近1.8亿人接受过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也近这个数。15年后,我们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将与美国的总人口一样多。这就意味着到那个时候,我们的高校就能在重点领域集聚更多人才,集中力量攻克重大难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三是文化优势。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了“尊师重教”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元素是我们教育的根基、灵魂和血脉,也奠定了涵养高等教育自信的深厚文化基础。四是机遇优势。从世界发展史来看,历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目前,我们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的关键时期,追赶超越的大好机遇就摆在我们面前。从国内看,产业转型升级亟需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高等教育大变革大繁荣正当其时。我们必须把信心树起来,把腰板挺起来,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同时更自信地到世界舞台中央去展示,在国际坐标中去谋划,使中国的理念、标准和方法逐步为世界所认可、接受,建设世界高等教育新高地。

        总之,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高等教育战线,指导高等教育实践,进一步坚定方向性、践行人民性、发挥引领性、体现支撑性,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坚实的步伐,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二、2018年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九大为我们绘就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宏伟蓝图,高等教育改革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建立,今后工作重点是在“立柱架梁”基础上做好“内部精装修”。2018年,要画好施工图、造好样板房、打好攻坚战、建好战斗队,干出几件叫得响、显示度高、经得起考验、人民有获得感的大事,交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得意之作。以新气象对标新时代,以新作为践行新使命,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推向新高度。

        (一)画好施工图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国之大计,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精心设计好“施工图”,全面施工、精细装修。2018 年,高教战线要在“七个字”上下功夫、做文章:一是“新”。要用新思想武装全体教育工作者,用新奋斗、新措施、新成效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新篇章。二是“变”。要全面梳理事业发展的新变化、新使命、新问题,从高等教育内外、教育内外、国内外审视和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明确主攻方向,从供给侧、需求侧和思想认识三个层面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三是“正”。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四为服务”方针,在党的旗帜下,按党的主张、意志和使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办好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四是“公”。要在新的层次上、更高水平上把教育公平推上新台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五是“好”。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内涵式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强人才支撑。六是“强”。适应超前规划、超前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全方位打造高水平队伍,使工作母机强起来。七是“严”。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根本保证。

        这七个方面是总的要求,是“总图”。“施工图”不仅要画好“总图”,还要考虑结构性、层次性、功能性,画好各个重点领域的“分解图”;还要考虑衔接性、配套性、精准性,画好“节点图”,瞄准目标、针对问题精准施策。要“一张蓝图干到底”,奋勇争先,努力让好的更优、强的更壮、特的更亮;要奋起直追,把短的补长、让小的长大、使弱的变强。

        (二)造好样板房

        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有领航的旗舰、奋进的标杆、学习的样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标杆大学必须是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发挥关键支撑引领作用的标志性大学;必须是能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有广泛影响力、重要塑造力和典型代表性的标志性大学。标杆大学要充分发挥排头兵、领头雁作用,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面支撑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引领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成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高地、重大科技创新的基地、新时代中国文化创造弘扬传播的策源地。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关键是要在四个方面走在前列,干出成效,做好示范。一要树立政治标杆。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大学发展的根本保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把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团结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建设有坚定政治立场、坚强领导能力、坚实组织堡垒、优良工作作风的标杆高校,成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先锋、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标兵、加强改进党的领导的典范、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楷模。二要树立办学标杆。更加主动地面向现代化建设主战场,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大学变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大学发展道路。探索形成先进的办学理念、完善成熟的治理体系、持续改革的动力机制、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制度,让所有办学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师生创造力全面释放。三要树立育人标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高水平的课堂教学、高质量的学科专业、高门槛的毕业要求、高回报的优秀成才率,成为培养德才兼备、德学兼修、卓越拔尖人才的高地。四要树立队伍标杆。要有具备政治家、教育家素养的领导队伍,有符合“四有”“四统一”要求的教师队伍,有懂教育教学规律、政治业务素质强、管理水平高、乐于奉献服务的管理队伍。“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努力争当标杆。教育部正在起草加快“双一流”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双一流”建设高校要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用建设实绩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教育供给、引领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前行,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开出一片天地。

        (三)打好攻坚战

        要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中心,抓住提升质量、推进公平两个支点,打主动仗,打“组合拳”,啃“硬骨头”,打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攻坚战,打通质量、公平的“任督二脉”。

        第一,抓质量,打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攻坚战。

        质量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谁轻视质量,谁就会被淘汰出局。

        要回答好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最大关切。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高校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总书记的指示、回答总书记的关切,真正聚焦核心点,在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等方面全面体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要真正把人才培养放在核心位置,拿出硬招实招、真金白银,解决人才培养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

        要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专业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单元,是教师、学生、课程、方法等全要素的汇集平台,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校要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动向、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新趋势、科学研究新成果,做好专业的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版,建设“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示范引领基地,引领带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

        要来一次深刻的课堂革命。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主阵地,一端连接学生发展,一端连接着民族未来。改到深处是课堂,只有课堂进行了革命,教育才能真正革新。首先要进行一场心灵革命,老师要把学生装在心里,坚守“老师”的第一身份,履行上好课的第一责任。要进行一场内容、方法和技术革命,特别是要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育等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变轨超车”。要进行一场服务和管理革命,以服务强质量、以管理保质量,落实部党组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抓住关键环节,推进建管结合、虚实结合、软硬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突破口。我们要按照总书记对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回信的要求,鼓励青年学生把激昂的青春梦、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实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燎原计划,以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教育示范高校、创新创业优秀导师万人库、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为抓手,开拓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努力实现就业从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转型,领跑国际创新创业教育新发展。

        要建立持续改进的大学质量文化。质量文化是高校提高质量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要将质量要求内化为高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成为高校提升质量的内驱力。要健全高校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体系,完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党组审议通过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校要好好研究,落实相关要求,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这段时间,高校对提升质量有很多新理念、新动作。北大、清华去年和今年带头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北京大学提出要把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这个责任“捧在手中、抱在怀里、扛在肩上、顶在头顶”,清华大学提出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底色,复旦大学今年发布了《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许多高校积极开展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工作。这些高校都把提升质量作为价值追求,值得肯定。

        第二,抓公平,打赢推进高等教育公平攻坚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落实“学有所教”的政治责任。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有新部署。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按照“一省一策、一校一案”的办法,加大支持力度,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要推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专项规划》,抓紧编制好《雄安新区教育专项规划》,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发展的人才智力支撑作用。

        促进高校分类发展要有新进展。特色也是质量,更是水平。不论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还是特色行业型院校,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小而精”的专门学院,不论是有历史底蕴的老牌大学、还是后起之秀的新建院校,都要各展所长、提升内涵,形成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的良好生态。要持续推动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引导和鼓励这些学校要把兴奋点和注意力聚焦到应用型内涵建设上,真正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

        保障学生人人成才要有新机制。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扩展学生自主选择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完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保障机制,持续增加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扩大实施贫困学生“成才辅助”计划范围,完善高校育人资助工作体系,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因贫弃学。

        第三,抓改革,打赢体制机制改革攻坚战。

        高等教育改革正处在深水区、关键处、转折点,要坚定改革方向,持续攻坚突破,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促质变,打好关键战役,力争取得全局性战果。

        高考综合改革要稳步扩大试点。首轮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阶段性目标。要继续坚定不移按照中央确定的高考改革方向,保持改革定力,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与学生志愿、高校教改与高中教改、科学选才与维护公平等关系。要积极发挥高考“指挥棒”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牵引作用,推进中学教改、高考综改、高校招生改革等链条式的整体改革。要逐步扩大高考改革省份,2020年实现全局实施落地,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高考改革关系国运,高校要主动适应改革后学生基础知识多样化的特点,推动招生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

        要大力推进协同育人。创新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医教协同、部委协同模式,高校要主动“打开围墙”“搭建桥梁”,畅通与科技界、产业界的合作渠道,争取把更多社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产教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科研评价机制改革要体现创新和贡献。近年来,高校的科研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国家重大科技成果都凝聚了高校的智慧和心血。要进一步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给予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要体现高校科研评价的正确导向,鼓励提高创新水平和贡献能力,推进科研育人,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放管服”改革要着力创新服务方式。要以“放权”释放“红利”,以服务推进改革。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弱化通过具体专项、工程、评奖评比分配资源,充分利用规划标准、信息服务、政策指导、搭建平台等方式主动服务高校发展。高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接好权、用好权,依法治校、依章程办学,创新大学组织和运行机制,激发办学活力和内在动力,提升办学治校水平。

        第四,抓开放,持续不懈打造世界高等教育高地。

        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成为世界教育中心、能够深度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引领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要对标新时代新要求,从国家战略实施、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的高度,按照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阶段目标安排,构建国际交流合作大格局。

        要积极主动做好留学生工作。善于抓住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规模逐步扩大的有利时机,加快打造“留学中国”品牌,不断提升生源质量、优化生源国别结构,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来华留学。加快完善出国留学管理服务体系,尽最大努力保护留学生在国外的人身安全,以情感和事业吸引广大留学生归国就业创业,让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报国之门。

        要把握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主动权。完善中外人文交流全球布局,推进八大人文交流机制建设,为各国民心相通、文明互鉴搭好桥梁。要优化孔子学院办学布局,创新中国文化传播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要严把教育合作机构入口关和质量关,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推动高校境外办学,推介中国教育模式和标准。要持续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和国别研究全覆盖,更好地、更加主动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要推进科研深度合作交流。在世界科研最前沿、最尖端领域寻求突破,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和工程,主动参与气候变化、能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研究,扩大影响力、掌握话语权。探索重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机制,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聚焦高端人才引进,持续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春晖计划”等各类人才项目,聚天下之英才为国服务。

        (四)建好战斗队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最终靠人、靠班子、靠队伍。我们要着力建设好教师、管理人员、领导干部三支队伍,凝聚起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要建好教师队伍。上个月,中央审议通过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作了系统部署,这是新一届中央深改小组通过的第一个教育文件,表明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按照总书记对教师“四有”“四统一”的要求,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要切实把好入口关、培训关、考核关,注重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双重考察,完善教师职业发展培训体系,积极探索教师分类管理办法,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人才培养上,坚决杜绝一些教授“只挂帅不出征”的现象。

        要建好管理队伍。目前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的“天花板”现象比较明显,这一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要全面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治校理教能力,拓宽和畅通成长进步渠道,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形成一支懂教育教学规律、政治业务素质强、管理水平高、乐于奉献服务的管理队伍。

        要建好高校领导班子。高校领导班子是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新战役的战斗指挥员。要努力做新时代政治家、教育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家、改革家、实干家,关键是要政治过硬、本领高强。要增强学习本领,当前,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政治必修课,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以上率下、入脑入心入行。要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关键是要增强“四个意识”,善于从政治上考虑问题,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要增强科学谋划本领,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中、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坐标下,科学谋划学校发展。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敢于涉险滩、能啃硬骨头,开创新思路、开辟新路径,以敢担当的勇气、能担当的底气开创工作新局面。要增强依法治教本领,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促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真情倾听广大师生的呼声,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健全高校安全稳定风险防控机制,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要增强狠抓落实本领,以自己的最大智慧、心血,把理念、蓝图扎实体现在实践中,出实招、求实效,用工作实绩筑牢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

        三、做好下一步工作需要特别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一个战略任务,推进内涵式发展,十九大提出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这是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相适应的。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们国家的经济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这是一个根本的战略转变,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要由大规模扩张、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我们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高等教育发展要牢牢把握抓住质量这个纲,实现高质量发展。明年要集中精力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争取有所突破。第一,完善规则体系。要清理截至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思路有关的规则体系,形成能够体现中央精神,体现各个学校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的规则体系,这是一次思想解放。规则怎么定,可以按照“四个回归”的要求认真去办。第二,再造工作流程。规则解决理念问题,流程解决操作问题。要按照十九大精神,按照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要求,确定各项工作的基本流程,没有流程的保障,高质量是不可能的。第三,建立中国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高质量发展是一次革命,是一个艰苦的历史过程,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去推进。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成功做法和标准,形成我们自己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要素、各个层面都要有标准。中国高等教育要对世界有所贡献,不仅要贡献理念,贡献技术流程、技术路线,还要贡献中国标准。

        二是要明确发展路径。现在各方面对教育的议论比较多,我觉得路径就是要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大不大到强不强,要沿着这两个方面来做文章。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要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要着力解决强不强的问题。要从有没有走向好不好,由大不大走向强不强。好不好强不强,构成了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这就是发展路径。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要把握好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点看效果。

        三是要科学判断形势。我们要从这三个层面正确认识教育形势。从国际来看,中国教育发展变化很大,地位快速提高,我们开始冲刺世界教育的中心;从高等教育内部来看,经过这些年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微观层面来看,社会对于教育的各种批评在逐步降温,在减少,但是时不时会形成舆论漩涡,各个学段都有。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同志们面临两个安排,一个是要按照十九大精神安排、谋划今后的发展,还有一个就是要按照中央最近一系列总体部署,安排谋划明年的发展,这也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形势。看形势把握这几点:

        短期看机遇。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这两句话我们整整讲了20多年,但是我们都习惯于从长期角度讲起,以为机遇是长期的,其实机遇稍纵即逝,所以才有抢抓机遇之说。我们分析形势,从短期各种因素中,各种问题中去寻找机遇,去寻找化解危机的突破口,这叫短期看机遇。我们看形势的时候,往往是短期要讲好多困难,这个方法要变。中期看挑战。挑战是中期的,三五年的,机遇都是挑战约束下的机遇,它不是反过来的,挑战约束下的机遇,只有抓住了事业才能前进。长期看趋势。看形势一定要把握趋势,趋势是长期的,要在机遇和挑战的权衡中来看这个趋势。但是仅有此是不够的,仅有机遇和挑战的考量还不足以把握趋势。国内看变化。要看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是量的变化,还是质的变化,还是历史性的变化,还是局部性的变化,还是全局性的变化。看变化,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成就是历史性的,变化也是历史性的。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世界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才能增强信心,鼓舞士气。国际看格局。看一看我们达到的发展水平拿到国际上去拼,在国际格局中处于什么方位,什么地位,能发生什么影响力。格局是实力博弈的结果,没有实力就没有格局。讲格局说格局,一定先考量他的实力。我们现在冲刺世界教育的中心,是实实在在的到了这个发展阶段,实力达到了这个阶段。请同志们按照这样的思路认真的分析我们教育发展形势,对教育发展形势要有一个准确的科学的判断,不要人云亦云,这样我们的决策才能正确,才能凝聚人心,凝心聚力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四是要积极应对热点问题。过去一年我们一切工作都围绕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这条主线进行。大家经过艰苦努力,为十九大营造了良好的、宽松的氛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给党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十九大之后,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要继续把各方面的弦绷的紧而又紧,解决好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要结合主要矛盾新变化来研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路和措施,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再一次提醒我们热点难点问题燃点比较低,一点就着,容易形成爆发点,容易形成舆论漩涡,容易干扰大局。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关注。我想给大家提醒几点:第一要拆弹,解决热点问题要拆弹,要把这个弹找出来拆除,不要让它爆破。第二要排雷,有一些有苗头,有一些连苗头都没有,要善于排除地雷。第三要放气,要让他宣泄出来,我们要学会有组织有计划有应对措施保障的放气,拧阀门,调节龙头。第四要聚焦,聚焦就是始终要在排查的基础上,抓住易燃易爆热点问题作为兴奋点,多投精力,超前应对。第五要有定力,无论是发生什么样的问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无论上下左右怎么样说,我们自己一定要有定力,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慌乱。在慌乱中匆忙应对,问题制造问题,问题推动问题,结果形成了更大的问题,最后造成的次生灾害总是大于原生灾害。

        五是要掌握科学方法。对于教育战线来说,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十分重要。我们学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立场、观点、方法。要把政治放在首位。这既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讲政治,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从本质上讲都是政治工作者,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所以领导要讲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讲政治,都要讲政治,这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我们在政治上千万不要糊涂,不要干糊涂事。要坚持稳中求进。要牢牢把握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辩证的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总书记讲这是我们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原则、重要方法。要注意统筹兼顾。十九大之后我们要办的事很多,千头万绪,一定要围绕主线、主题、主要奋斗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写好奋进之笔,以此为主来统筹安排好各方面的工作,不能顾此失彼。要狠抓落实。总书记最近对作风问题做了重要批示,部党组已经做了安排,要从七个方面自查,大家要按照部党组的安排认真的查起来,进一步转变作风。转变作风的核心是狠抓落实,不善于抓落实,不善于抓细节,不善于抓效果,这是我们工作的老毛病。

        六是要加强大数据应用。信息化、大数据在教育系统事业发展中和领导决策中,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大数据为群众路线的贯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可能性,从根本上讲群众路线就是大数据,所以一定依托大数据贯彻好群众路线。

        七是要高度关注干部问题。一管方向,二管战略,三管干部,四管效果,这是所有工作方法的共同点。不把干部队伍建设好,不抓干部,任何事都不行。在干部问题上,要重用开拓者,干事是我们干部的主要目标,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的偏离,对敢于干事的人要重用,前提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要整治懒惰者,在教育系统不干事应该成为最大的错失,对于懒惰者、怠政者要惩治。要惩治腐败者,教育部门领导同志要以上率下,捍卫斯文。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犯不了大错,生活小节、具体问题上容易犯错,“中央八项规定”犯错的往往是这些问题,人财物色言,这五个方面我们高校都有表现,请同志们捍卫斯文。

        同志们,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重点任务已经明确,我们要在深入领会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写好奋进之笔、交出得意之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